QQ:1242428018,232529300
文译生物科技-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正文 新闻资讯

好的课题从好的研究设计开始

biomed 2021-12-10 16:37:10 新闻资讯 1569 ℃ 0 评论
研究设计是研究者在确定研究的问题并完成了一些文献准备后所必须进行的工作。研究设计是整个研究的施工蓝图和实施计划, 对研究的成功与否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然而, 对研究入门者而言, 易对“研究设计”与其相近概念产生混淆。“研究设计”与“研究计划”就是其中一例;另外, 对于“何谓好的研究设计”也没有明确的认识。基于上述现象, 下文从“研究设计”与“研究计划”的概念辨析入手, 就“何谓好的研究设计”提出一些粗浅见解。


1“研究设计”与“研究计划”的概念辨析

研究设计涉及诸如选择研究的参与者, 数据收集的准备等研究过程的各种活动。它是研究的启动蓝图, 而不是研究结果的表述计划, 更不等同于研究数据资料的处理程序。C.M.Charles在《教育研究导论》中提出, 在进行研究设计时要完成7项任务, 而这7项任务构成了整个研究设计。即: (1) 指明研究主题、研究问题、待答问题或假设; (2) 简述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 (3) 确认所需资料及其可能来源; (4) 列出研究采取的步骤; (5) 详细说明收集资料的程序和工具; (6) 预料如何有效地分析和解释数据; (7) 预见到报告这项研究的恰当形式。(1) 这同时意味着一个完整的研究设计大致包括:选择研究课题;研究研究变量, 下操作性定义;提出研究假设;进行文献检索;选择研究对象;拟定研究计划等内容。(2)


研究计划, 又称研究方案, 是研究工作进行之初的书面规划, 也是研究设计的产物。对研究入门者而言, 研究计划即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它主要讨论准备做什么研究, 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 以及打算怎么去做这项研究的问题。(3) 研究计划通常具有一种普遍的形式, 从在适当背景下提出问题的部分到为研究提供一个作判断的结论部分, 要具有逻辑一致性。它由问题的确定、文献综述、方法和步骤、研究的意义等主要组成部分所构成。


由此可以看出, 研究设计与研究计划至少在以下几方面存在不同:首先, 位置不同, 即两者在教育研究中所处位置不同。研究设计可视为整个研究工作的一个独立环节, 而研究计划则是研究设计的产物, 是对如何进行研究的具体的书面表达;其次, 目的不同。研究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整个研究的进展, 是教育研究的施工蓝图和实施计划。而对于研究入门者而言, 研究计划的撰写目的, 是要请老师和专家帮我们分析一下:这个问题有没有研究价值、这个研究方法有没有可能奏效、这个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4) 第三, 内容不同。研究计划的主要内容是要按照“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和理论空间”、“基本论点和研究方法”、“资料收集方法和工作步骤”几个方面展开。其中, “基本论点和研究方法”是重点。(5)


2 一项“好的研究设计”的灵魂


2.1 要有强烈的批判精神与问题意识

强烈的批判、怀疑精神是我们发现问题的前提。台湾学者杨静利认为, 研究者应具有“所有的研究结论都等着被推翻”的态度。“存疑”和“不确定性”是科学的本质, 推翻与被推翻是天天发生的事。


一项好的研究设计, 问题意识应贯穿于研究的始终。由于问题通常是散在的、复杂的和流动性的, 同时问题又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日趋呈现出一种复杂化、综合化的趋势;而教育研究本身具有相对的确定性, 所以敏锐的问题意识乃是研究的入口。但问题本身只是话题, 并不能成为教育研究的对象。只有经过一种学术及学科的转换与提升, 即在专业性思维的信息加工下, 才能将问题由话题转化为学术研究中的课题。(7) 正如有的学者所言, 只有建立在“概念的逻辑”基础之上的论题 (即话题) 才是学术研究的对象。(8)


然而, 对于教育研究的入门者而言, 发现问题, 尤其是对真问题的甄别, 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至于衡量真问题的标准, 目前国内教育学界已有学者对此有明确的表述。但“真问题”是兼具主观性与客观性的两维标准, 还是仅具辩证的客观性之标准, 目前仍有待于进一步商榷。


2.2 研究问题要突出、有层次

突出的研究问题使读者能够轻易地识别研究者此项研究的创新点何在。研究问题要突出, 要求我们要尽可能地“小题大作”。黄甫全教授认为, 所谓“小题大作”就是深入到教育的某一个方面的某一个因素或某一个点, 发现一个具体而特殊的问题域, 然后从特殊的角度深入挖掘问题背后的问题……直至触及实质层面, 提出一个有深度的“小问题”, 然后全面地加以研究, 提出有新意的解决问题的新命题或新观点, 再加以突出重点的、全面的和深入的论述, 写出一篇有重大价值的“大”作品来。至于问题的“层次”, 是指在提出问题时, 不仅要对所用的术语进行界定, 还需以明确的逻辑来表述。由于问题具有科际性、隐蔽性的特点, 发现问题就需要运用理论思维的能力。


一般来说, 研究问题的确定过程, 可分为以下三个环节: (1) 确定自己的问题域, 即明确研究问题的内涵、外延是什么; (2) 确定研究的理论视角; (3) 并尽可能地缩小研究范围、明确研究对象, 从而理清对象的内在逻辑。通常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收缩问题:时间、对象、视角、案例。这意味着对于真正的研究者来言, 有了“问题意识”还不够, 还要有发现对“真问题”进行抽丝剥茧的分析能力, 挖掘出真正有研究价值的“小问题”。


2.3 文献综述要围绕研究问题评述性地展开

文献综述为研究问题提供了一个可理解的、准确的背景知识, 必须表明文献的思想与研究问题之间的连续性。研究入门者在撰写文献综述时, 容易出现两个误区:一是大量简单罗列相关资料, 导致文献综述不是以所研究问题为中心展开;二是对文献资料“述而不评”, 轻易放弃研究批判的权利。


好的文献综述, 绝不是相关资料的简单堆砌, 更不是与研究问题无关的程式化综述。如果不考虑文献综述与自己的问题之间的相关性, 就会出现“论文前后两张皮”的现象。但实际上, 文献综述里要包含两项内容:一是充分的文献搜集, 以了解相关的研究进行到哪里;二是指出现有研究的缺失或不足处, 找到自己研究的定位。“充分的文献搜集, 再加上一些批评”, 才称得上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因为研究设计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是互相连接、共为一体的, 所以一项好的研究设计, 应寻找文献综述与研究问题的逻辑衔接点。


总之, 文献综述要做到“有评有述”, 即资料呈现中要有线索、有逻辑、有筛选。另外, 因为研究设计关注研究视角及研究方法, 文献综述要也应包括研究视角及研究方法的综述。


3 研究设计的侧重点应依据研究取向而有所不同

研究设计因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因此, 在设计一项研究时, 应首先分清是质的研究还是量的研究, 然后再依据研究取向的不同, 确定研究设计的侧重点。


相对于质的研究而言, 量的研究的研究设计更倾向于结构化和规范性。量的研究的研究设计是为了控制和解释差异。良好的量的研究设计应具有4个特征, 即排除偏见;避免混淆;控制无关变量;检验假设时统计的精确性。当然, 对于特定的具体研究 (如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调查设计) 而言, 其研究设计应该是明确而具体的。


与量的研究的设计相比, 质的研究的研究设计在具体的研究中, 其结构化的程度比较低, 但更具灵活性。因为质的研究是“研究者依赖型”的研究, 它的最大原则是一切都依赖于所收集的资料, 所以被认为是建立在其认识论基础上的一种综合的研究方法。其研究设计具有调节的灵活性和余地。一般由工作设计、工作假设、资料收集以及资料分析和解释四个部分组成。其中, 各组成部分结合成一个整体, 又是相互重叠的。


当然, 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研究设计, 并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造成上述差别的主要原因在于——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基于不同的范式。质的研究所根据的认识论是没有客观和可验证的恒常真理, 知识是研究者对某一现象的诠释。因此, 质的研究要界定清楚研究对象, 确定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 以及研究的视角和诠释方法。而量的研究取向基本上是要探求客观的真理, 由此, 量的研究设计有两项基本的要求, 就是研究要能反映客观的现实和能够清楚显示正误的准则。


本文来源:[1]张娜. 何谓好的研究设计--谈本科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撰写[J]. 科教导刊, 2016, 000(029):24-25.


版权说明:如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 文译生物-专业的生物医学科研服务专家 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和附带本文链接

版权所有 © 2011-2023 广州文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2021163363号